问:

惊蛰如何得名

答:
惊蛰这个词来源于中医。在中医理论中,一年四季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每个季节又分为初、中、晚三个阶段。惊蛰属于春季的初阶段。
惊蛰之"惊"意为惊醒,寓意这时万物刚刚从冬眠中惊醒,阳气开始生发,万物开始复苏。"蛰"意为蛰伏,表示这时阳气还比较微弱,气温还比较低,万物还未完全苏醒,秋收仍未开始,仍处于伏勃阶段。所以,惊蛰阶段,阳气初生但还比较微弱,万物开始苏醒但活动能力还较弱的一个过渡时期。
中医认为,人体的生理节律也会随着四季变化。在惊蛰时节,阳气初动,阳性的脏器如脾胃开始复苏,阴性的脏器如肾脏活动开始减弱。但这时阳气还较微妙,人体也处在从寒inher转向阳的过渡期。所以,这时人体比较易感外感风寒,出现咳嗽、胃痛等症状。
惊蛰时间一般为每年的2月初至3月中旬。据《素问》记载,惊蛰属于"春三九",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至三月十九日这段时间。这段时间举行的传统节日有上巳节、妈祖生日等,都体现了人们对惊蛰这个重要节气的重视。
所以,惊蛰这个词寓意生机初动、万物苏醒的美好时节,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它标志着一年新生命的开始,自然界和人体的新一轮生长周期的开启。这也是中医重视的关键时节,需要特别注意调养和身体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