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

国库券是哪年开始停止流通的

答:
国库券是清朝晚期开始发行的一种短期债券,主要用于政府的财政融资。它流通于市场,可以买卖转让。
1928年,国民政府决定停止发行国库券,开始实行“售银政策”,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进行财政融资。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库券的停止流通和使用。
1928年停止发行国库券有几个原因:
1. 国库券的发行量太大,已经严重影响了货币供应和经济发展。到1928年,国库券发行量已达法币总发行量的1/3,这使得货币供应失衡,也加速了通货膨胀。
2. 国库券利率太高,年利率达12%-24%,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。发行国债可以降低利率,减轻财政压力。
3. 国库券流通期限太短,多在6个月以内,这不利于政府长期财政规划。发行国债可以延长融资期限,实现长期财政安排。
4. 发行国债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,扩大政府融资渠道,这有利于政府推行各项建设事业。
所以,出于稳定货币、降低财政成本、延长融资期限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的考虑,国民政府决定停止国库券的发行和流通,转而发行国债进行财政融资。1928年,国库券正式停止流通,结束了在中国财政和金融史上一个历史阶段。